张庆连在修剪枝叶。
张庆连在栽种树木。以上图片均为职福利摄
(资料图)
人物小传
张庆连,1946年生,河南省获嘉县人,56年专注于榆树良种选育工作。他用6年时间,找到了一种具有较高生态和经济价值的榆树新品种——钻天榆,并建起了我国第一个榆树基因库。他选育的钻天榆迄今已被推广到16个省份,累计栽植1亿株以上。他曾获得“中国好人”“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”“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”等荣誉。
凌晨5点,天还没亮,河南省获嘉县太山镇小北庄村的张庆连就准时出了门。他舒展了一下筋骨,一路小跑,来到了位于获嘉县林科所的榆树基因库。
在这座张庆连一手建起来的榆树基因库里,生长着19种珍贵的榆树品种。树干通直、挺拔,树冠狭窄、规整,19个榆树品种里最引人注意的那个,叫做“钻天榆”。榆树的环境适应性强,木材材质好,是一种绿化、用材的优良树种。作为“优中之优”的钻天榆,自上世纪70年代被选育、定名以来,迄今已被推广到16个省份,累计栽植1亿株以上。这其中,离不开张庆连的努力,可以说,他一生育树成林,绿了一片黄土地。
2020年12月,张庆连被中央文明办评为“中国好人”,他自己却十分谦虚地说:“只不过是种了几棵树。”
带上开水和馍馍,深入荒山野岭,花费6年找到“钻天榆”
张庆连,1946年出生于河南省获嘉县,从小就对榆树有特别的好感。门前的老榆树陪伴了幼年的他,后来老榆树的树干被用来盖房子了。栽下新树苗后,小榆树又伴着张庆连一起长大。“出门抱一抱,放学看一看,下雨摸一摸,榆树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。”张庆连回忆,初中毕业后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到获嘉县太山林场工作,他要继续和榆树做朋友。
“现在,很多人砍了榆树当柴火烧喽!”一名林场职工的话,让张庆连陷入深思。原来,由于当地村民缺乏培育优良树种的意识和方法,长期的自然变异、杂交后,当地的榆树种群已经退化。低矮、歪斜、生长缓慢等是当地榆树的普遍特征。挡不住风、做不了房梁,农民只好砍了榆树当柴火烧,改种其他树种。
张庆连不忍心看着榆树在当地消失,但寻找优良树种谈何容易。当地的榆树有千万棵,一到春天,花粉随风飘荡,是否还有优良榆树品种能够在“劣质”种群基因包围下存活下来呢?
“我一定要找到好的榆树品种!”张庆连暗下决心。工作日,他白天参加林场劳动,晚上挑灯查阅资料,节假日则出去寻找优良树种。每天带上开水和馍馍,张庆连一找就是6年。这就像是大海捞针,还真让张庆连找到了。
一年夏天,艳阳高照,正在辛章村河边乘凉的张庆连,猛一抬头,远处一棵生长旺盛、主干挺拔、树冠狭窄的榆树引起了他的注意。张庆连从当地农民那里得知,在这片同时种下的榆树里,这棵长得最高、最壮。张庆连十分兴奋:“踏遍千山万水,终于找到了优良的榆树品种!”
第二年春天,张庆连爬上这棵树采籽,几上几下,装了几大麻袋榆钱。在他的悉心照料下,竟然培育出了两万多株小树苗,并且长得快、树形好,远远超过同时种下的对照组树苗。
1978年,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考察组正式将这种榆树新品种定名为“钻天榆”。听到这个消息后,获嘉县周边地区纷纷过来引种。如今的钻天榆,不仅成为获嘉县的绿化主力树种,也被选为“三北防护林”的优质树种,在全国多地推广。
建立榆树基因库,推广优良树种,帮助获嘉县提升林木覆盖率
找到钻天榆后,张庆连的人生轨迹也跟着发生了改变。1975年,29岁的张庆连经太山镇党委推荐,被破格录取到百泉农专读书。学习机会来之不易,在校期间,张庆连十分刻苦,成为当时该校唯一在校时出版书籍的学生,书名就叫《榆树》。学成归来后,1979年,张庆连来到获嘉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成为一名研究人员。
“榆树来自深山,一定还有更优良的榆树基因!”怀揣这个信念,张庆连不顾辛苦和危险,多次进入太行山、伏牛山、大别山以及嵩山、燕山等多地的森林中,在人迹罕至的地方,遍寻“养在深山人未识”的榆树新品种。有一次,他肩扛30多公斤树种树苗,沿着悬崖峭壁艰难下山,险些掉下悬崖。到了平地,树种树苗完好无损,他的右肩却受伤了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张庆连陆续从深山之中寻到了七八个新的榆树品种。1982年,他带头建起了我国首个榆树基因库,里面包含有他自主发现或从其他地方引种而来的优质榆树种,不仅引起了国内的重视,还引起了国外林业研究专家的注意。1985年,应美国一位林业专家的请求,张庆连培育的一株榆树良种漂洋过海,进入了美洲林业研究资源库。如今,这个榆树基因库里生长着19种从世界各地发现并引种而来的珍贵榆树品种。
在张庆连的引领和带动下,获嘉县的林木覆盖率从5%增长到18%,如今更是接近25.2%;获嘉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“平原绿化先进县”和“全国林木良种先进县”。张庆连也获得了“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”荣誉称号。
青山因树木茂盛而绿,如今获嘉县的黄土地,也因张庆连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而铺上了几抹厚重的绿色。
给农民传授新技术,为年轻人讲好生态课
1982年,从河南省劳模大会归来的张庆连一回到家,就对爱人王艳枝说:“咱们把承包苗木赚的钱拿出来,把村里80多个小学生的学费全包了吧!”这一下就要支出350多元,相当于当时张庆连家庭9个月的收入,但妻子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。1986年,张庆连又把自己出书的稿费360元全部捐给了县直幼儿园。他对园长说:“我这辈子就重视两件事,种树和育人。种树是我擅长的,一直在做。育人是您擅长的,一定要好好教孩子们!”
1984年,张庆连担任了获嘉县林业局局长,直到退居二线。“2006年退休后,我总劝他歇歇,可他从来不听。”王艳枝说,张庆连买来了手提电脑和投影仪,精心制作了上百个农林方面的课件,深入田间地头,为农民讲解最新技术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张庆连陆续建起了包括葡萄、核桃、柿子、苹果等多个树种的微信交流群,定期发送管理、技术要点,并回答农民的技术咨询……
“只有和树在一起,我才感觉踏实。”退休后的张庆连不住在县城,在小北庄村的老宅基地上,盖起了一座生态园:将生态理念融入传统住宅,庭院既绿树成荫,也充满文化气息,被人们称为“生态家园”。一到夏秋季节,这座“生态家园”绿意盎然、充满生机。葡萄满架、银杏挂果,老树苍劲,新苗葱郁,一棵杏树嫁接了7种果实,尝一尝,个个香甜可口。
“生态家园”建成以来,每年都会有很多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。张庆连给孩子们授课,普及生态知识,还带他们到附近的树林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。如今的张庆连,坚持锻炼、身体健康,每日照看他自己栽种的榆树林。他说:“我现在没有更大的追求了,就是想为年轻人讲好一堂生态课!”(记者 毕京津)
《人民日报》(2023年03月30日06版)
责编:秦雅楠
标签:
仓储物流“成渝圈”如何乘势而上? 12月3日,连接昆明和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,被惠及的显...
两件西周青铜簋时隔三千年成功配对 考古工作者介绍,这个铜簋的盖、身分别时隔40余年出土,纹饰...
“医保砍价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晁星 “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”“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”…...
“购物成瘾”真的是一种病 刘艳 牛雅娟 本周日即将迎来“双十二”促销季,很多人又开始摩拳...
因迷恋山间风景,一男子在甘孜州稻城县海拔4000多米的无人区迷失方向,随后与同伴失联。12月的稻城...
嫌疑人DNA信息比中后,成都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处DNA实验室民警白小刚一下坐在凳子上,恍惚迟疑间...
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新书发布 新华社南京12月7日电(记者邱冰清、蒋芳)“以史为鉴,开创未来...
我在现场·照片背后的故事|电影《亲爱的》里面没有的结局,在我眼前“上映” 12月6日,在深圳市...
冥想?泡脚?不如听听助眠音乐 晚上睡不着,白天睡不醒,成为最贴合都市人群的“睡眠画像”。随...
养老话题 老年教育面临缺口 “终身教育”潜力无限 【现实挑战】“新老年”群体愿意在培养兴...
孙海洋被拐14年儿子如何找到的? 警方侦办另一宗拐骗儿童案时发现线索,通过人像比对、DNA确认找...
北京天文馆、圆明园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12月6日,北京天文馆发布通知称,12月8日起试行对未成...
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 连续7年保持在1 3万亿斤以上 根据对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的抽样调...
斑块软的很危险 硬的就无碍? 血管里的“垃圾”分类 赶快学起来!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:中国...
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大幅降价 聚焦医保谈判背后脊髓性肌萎缩症家庭 医保目录公布那天 好多家长都...
抖音“窗花剪剪”遭抄袭 被判获赔20万元 法院认为“窗花剪剪”的这种表达方式理应受到《著作权...
公安机关近日侦破3起拐卖儿童案件 失散十几年 3组家庭终于团圆了 北京青年报记者12月6日从公...
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发布 本报讯(记者 路艳霞)作为年度“汉语盘点”活动最具网络特色的组成部...
北京天文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本报讯(记者 牛伟坤)北京天文馆对票价免费及优惠政策作出调整:1...
2021北京百个网红打卡地发布 本报讯(记者 李洋)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昨晚正式发布。自然...